孤獨癥譜系障礙在我國兒童中的患病率大約是7‰(千分之七),最佳治療期為6歲前,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2022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官方網站公布了《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要求聚焦0~6歲關鍵階段,強調開展群體防控,注重服務便利可及,并引導家庭積極參與。目前,各地已經陸續開展相關的工作。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初篩服務
這份規范將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分為健康教育、篩查、診斷和干預康復4部分。
篩查部分由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初篩,在0到6歲之間共11次。篩查表中列出的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征象,包括3個月大時“對很大聲音沒有反應”,6個月大時“不會伸手抓物”,4歲大時“不會說帶形容詞的句子”等。
規范中明確,初篩異常的,指導家長盡快轉診至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接受復篩。復篩異常的,要盡快轉診至具有兒童孤獨癥診斷能力的專業醫療機構進一步診斷。診斷方法包括病史詢問、行為觀察、體格檢查與神經系統檢查、量表測評和輔助檢查等。
兒童孤獨癥的主要治療途徑是康復訓練
目前,兒童孤獨癥還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確診后的主要治療途徑是康復訓練。規范中特別提到,父母及家人的參與和支持是孤獨癥兒童干預和康復的重要策略和措施。
根據規范中明確的任務分工,干預康復機構要向孤獨癥兒童家長宣傳干預康復知識、方法及相關醫療保障和社會救助政策,提供干預康復咨詢指導服務,開展家庭干預康復技術技能培訓,對家長進行心理疏導和支持。而各級相關機構的共同任務是:宣傳孤獨癥要早篩、早診、早干預。
上一條:中國—東盟特殊教育高峰論壇在南寧召開
下一條:多方暖流匯聚 讓星星的孩子走出“孤獨”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