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孤獨癥?
孤獨癥是一種發生于嬰幼兒時期的神經發育性障礙,核心癥狀為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重復刻板行為。這些孩子不喜歡與人相處,就像天上的星星獨自閃爍,所以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1943年美國醫生肯納首次發現了孤獨癥,自此之后科學家們一直在這個領域進行艱辛的探索。關于病因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先天遺傳,也有學者認為是后天環境因素,尚無定論。但是可以通過孤獨癥干預等方式來幫助康復。
孤獨癥兒童的核心癥狀為:
1.社會溝通障礙。這類孩子可能遲遲不會講話;叫名字不搭理,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時他會選擇性聽指令,表現得不合群又多動。在幼兒園里面,很少看老師的眼睛,也不主動和同伴一起玩游戲。有些比較嚴重的兒童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出來不喜歡和別人相處,在別人抱自己時就會大哭。輕度的孤獨癥兒童可能有一定的社交興趣,但是不擅長社交,只說自己感興趣的,難以理解別人的情緒,難以建立友誼,戀愛和結婚。
2.興趣狹窄和重復刻板行為。即孩子喜歡反復做某件事,或有一些狹窄的興趣愛好,例如沉迷于一種活動(比如一定要把同樣的玩具排成一排,不許別人弄亂)。有的孩子喜歡反復的去看電梯的升降,對有故事情節的動畫片、兒童電視劇則無興趣。
這些異常的行為,使孤獨癥的孩子不能和正常兒童一樣融入社會生活,甚至生活難以自理,對于自閉癥家庭來說也是巨大的負擔。
如果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癥,建議家長盡早干預,把握干預黃金時期。目前的行為干預手段,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進行行為矯正,提高其社交能力,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為孤獨癥家庭減少負擔。直啟云帆達星際,不畏高處寒,愿為扁舟子,掛帆星河中,和我們一起相伴這些孩子身邊,與日月同輝,有起有落也不失光彩。
編輯| 王亞婷
上一條:沒有啦!
下一條:孤獨癥核心特質之——社會交往障礙 |
返回列表 |